申城开设首个“心境障碍”专病门诊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14 19:24

    情绪就像坐过山车忽上忽下,一会儿是自信满满,异常亢奋,一会儿又陷入低谷,不能自拔……对于这种被医学界公认为患病率最高的“心灵感冒”——心境障碍,我们对它了解多少?
   
    近日,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开设了申城首个心境障碍专病门诊。负责人方贻儒教授告诉记者:“这种心理疾病的早期诊断率低、主动就诊率低、坚持治疗率低、规范治疗率更低。”
   
心境障碍容易被漏诊
   
    方教授透露:“来我们这里的求诊者,半数以上都在其他医院‘滚’过了一遍,从各种生化检验到放射影像几乎都做了。在一一排除器质性疾病之后,最后才想到可能是心理疾病。”“思维惯性”可能是导致大量忧郁症患者漏诊和误诊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往人们总以为情绪低落无大碍,心境不好不是病,可以靠“意志控制”。
   
    方贻儒介绍,中国人得了抑郁症,更多关注到的是易疲劳、头痛、胃痛、没有食欲、心慌、睡眠障碍、性欲低下等躯体症状,患者相对较少向医生反映自己心情低落、自信心下降、兴趣降低等痛苦体验。医生问诊时,也更多地聚焦在躯体症状上。即使面对晚期肿瘤病人、血透病人等忧郁症高发人群,也会将病人的心境问题归结于疾病。
   
    此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在对本市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就诊病人的调查中发现,就诊者中的抑郁症发生率为4%,而住院患者伴发忧郁的高达17.4%。进一步分析提示,有心肌梗塞患者容易伴发抑郁,而有抑郁症状者比无抑郁症状者的死亡率高出4倍。此外,癌症患者中有25%以上符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其他如肾功能不全接受血液透析患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的患者均可伴有抑郁障碍,很多药物如利血平、避孕药、抗癌药等均可引起抑郁。
   
忧郁症患者不断增加
   
    作为国家“十五”攻关项目负责人的方贻儒介绍,近年来我国忧郁症的发病呈现出六大特点:一是患病率高,忧郁症患者中重症忧郁终生患病率约15%,忧郁障碍患病率女性较男性高两倍多。二是患病年龄提前,20岁以下的重症状忧郁发病率在增加。三是诱发因素增多。一般而言,人际关系疏远、离婚或分居者中的重症忧郁发生较婚姻状态良好者相对更多;而多数研究提示,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与重症状抑郁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四是忧郁障碍对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日益凸显。五是忧郁障碍患者的自杀、自伤,甚至杀害亲人的危险性增高,2/3抑郁患者曾有自杀想法或行为。有研究证实,自杀死亡者中90%—93%死前至少符合一种或多种精神障碍的诊断。中国的自杀率目前为22.2/10万人,而其中与忧郁障碍有关的自杀占七成左右。六是忧郁障碍所致的疾病损失和疾病负担居高不下。
   
    由于临床医师的识别率较低,病人对忧郁心境的表述缺乏等因素,我国的忧郁症患者人数正不断上升。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忧郁症将会成为发展中国家最为严重的疾病负担,届时重度忧郁会成为死亡和残疾的第二大原因。
   
    “当然,了解分析忧郁症患者病前的性格,有助于我们监控忧郁症的发生。”已有的对儿童为期5年的追踪研究发现,个性特征中的“悲观解释风格”,即将成功归因于环境、失败归因于自己是忧郁症发生的一个重要的预测指标。忧郁症的病前性格还有:固执,不能通融,不能随机应变等。
   
规范治疗才有好疗效
   
    忧郁症是一种后果严重的常见疾病,但如果诊断正确、治疗及时,80%—90%的患者会获得较快、较好的疗效。方贻儒说,目前药物治疗仍是首选方案,而药物的系统治疗、足够的剂量、充分的疗程是保证彻底缓解病情、实现社会康复、减轻疾病负担的重要基础。值得关注的是,以往多数内科医生治疗忧郁症患者时,所处方的药物往往在规定的有效剂量范围以下,并且仅作为一种短时间的对症治疗处理。
   
    据统计,超过1/3在综合性医疗机构诊治的忧郁症患者所获得的抗忧郁药物治疗的疗程少于1个月,而3/5患者所服用的药物低于规定的有效剂量。专家强调,“全病程”治疗,分为6—8周的急性期治疗,3—4个月的巩固期治疗和6—9个月的维持期治疗,这样的规范治疗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