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唤不回好心情反让人自杀?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14 19:26

来源/广州日报

  “吃抗抑郁药会不会导致孩子自杀啊?”近日,不少病患家属纷纷打电话向专科医生咨询。

  因为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最近首次承认,抗抑郁药包括畅销的氟西汀和帕罗西可能会“增加儿童和青少年自杀倾向”。记者采访国内专家得知,确实有儿童“服药后变得冲动,做事不顾后果”。这引起了不少患者和家属的担忧。

  究竟抗抑郁药会不会导致或加重病人自杀倾向?哪个阶段的病人自杀率最高?家属应该怎么样“有效”帮助抑郁症病人?记者就此采访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潘集阳教授和广州市脑科医院的余金龙副主任医师。文/记者涂端玉 通讯员伍展虹

  观点一:抗抑郁药增加自杀危险

  “对于抗抑郁药的使用,目前全世界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潘集阳教授说,美国、英国等国家已经发出警告,一致认为青少年要慎用抗抑郁药物,中国目前并没有此要求,但临床观察发现,孩子在服药后性情确实会变得易激动。不过,目前国内还没有听说有青少年因为吃抗抑郁药而自杀。有些西方国家之所以认为18岁以下青少年应该慎用是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情况与成年人不同,他们的发育还不够成熟。

  潘集阳介绍,首先是美国FDA发现18岁以下的孩子吃药后有的出现严重的自杀企图的。“孩子服药后可能发生的明显特征是:容易冲动、做事不计后果、原来比较内向的变得很外向、不动的孩子突然变得多动。病人中反映最严重的是一个原本很文静的孩子服药后开始跟人打架。”

  因此,医生会向家长说明这个问题,告诉他们如果服药孩子可能会变冲动,但不服药孩子病情可能加重,让家长自己考虑是否让孩子服用抗抑郁药。服药疗效比服安慰剂高

  据了解,安慰剂也可以治疗抑郁,那为何还非得逼人吃抗抑郁药呢?对此,潘集阳说:目前国内使用很多的抗抑郁药物早在1997年便在美国广泛运用。临床时有人发现两个问题:第一,做成跟抗抑郁药的形状一模一样的安慰剂让病人吞服后,30%的病人会好转,而真正药物可以达到的疗效比例则是65%;第二,部分病人吃药后发生病情加重,甚至自杀。

  美国有关专家的研究回答:第一,临床上研究指导虽然表明真正的药物65%有效,而使用安慰剂30%的人会自己好起来,但在现实操作中医生却无法判断谁吃了安慰剂会好谁不会好,所以必须都吃抗抑郁药才能保证病人最大可能地好转,否则拖延病情更加可能带来自杀的后果;第二,服药后想自杀的情况虽然确实可能出现,但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吃药的患者和没吃的患者自杀比例是相同的,所以不能表明是吃药造成自杀。

  观点二:“不服药自杀率更高”

  “的确,有病人服用抗抑郁药后出现自杀,但不服药的话自杀率很可能更高。”广州市脑科医院医生余金龙认为:某个个案并不能说明吃抗抑郁药会导致自杀,因为只有自杀率的对照研究或流行病学研究才能证实抗抑郁药是否增加自杀率。自杀病人的化验报告发现死者血液内有抗抑郁药物,这并不意味着药物“引起”自杀,仅表示自杀发生时病人正在服用抗抑郁药。许多病人开始药物治疗之前就已有自杀念头,这种自杀念头是其所患疾病的一个症状。当抑郁症病人接受药物治疗期间出现自杀时,常常是由于诊断有误,药物选择失败,药物用量不恰当,或病人未按医嘱服药。抗抑郁药物副作用导致其成“替罪羊”

  余金龙认为,有几种抗抑郁药治疗期间可能会出现一种叫“@@@@不能”的副作用,表现为不可控制的内在的躯体的不安宁,病人不能坐定,来回走动,重者可出现烦躁、焦虑、易激怒,有观察发现有“@@@@不能”症状病人的自杀率高于普通人群。临床上这种副作用的处理并不难,可通过减药、换药或加用心得安等药治疗。因此,病人应该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抗抑郁药、定期复诊、及时将各种不良反应告知医师,避免或减少“@@@@不能”副作用的发生。

  潘集阳说,医学上暂时没法区别行为异常、冲动等症状究竟属于药物不良反应还是药物正常的副作用。

  药物起效的时间差让其“背黑锅”

  美国一名十几岁的高中男生服用抗抑郁药后一周自杀,瞬间引发美国质疑抗抑郁药的“风暴”。但余金龙指出,其实抗抑郁药物都有延迟作用,一般“广告宣传”称服用两周后开始起效,而真正的起效时间“往往是三到四周”,在这个时间差里,药物尚未起效而人们的病情可能会加重,从而产生自杀想法,自杀的想法又往往被归结于“抗抑郁药导致”,从而让抗抑郁药背上了黑锅。

  抑郁症是人类头号心理杀手

  国内外精神科专家普遍认为,抑郁症是以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

  抑郁症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患病率占世界人口的5%,由于本病有高达15%的自杀率,而被称为“人类第一号心理杀手”。自杀与自杀企图是抑郁症最危险的象征,一直以来抑郁症病人的自杀率高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有资料表明,在自杀成功者中,45%~70%的人患抑郁症。   

  “双向情感障碍”抑郁者最易自杀

  “双向情感障碍”是抑郁和躁狂的恶性循环患者,普遍认为这些人群的自杀率比单纯抑郁症患者要高出很多。他们一般伴随心情突然高涨与瞬间又坠入低潮相交叠。

  潘集阳举例,像著名画家凡·高、作家海明威、散文家三毛等,一个个才华横溢,最后都因双向抑郁自杀。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是天才,且非常渴望在人前表现自己,然而在表演完毕后又回到孤独之中,这时内心的抑郁会折磨得人想到自杀。

  他们的抑郁比一般的抑郁症要来得快和严重。一般抑郁症情绪的演变往往需要几天的时间,但双向情感障碍可能是“今天热情高涨,明天就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一旦陷入低谷时就会想到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