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生子本是充满喜悦和兴奋的,然而却有许多新妈妈得了产后忧郁症。“产后忧郁症”——面对这个名词,很多人都会问:“怎么可能呢?生了小宝宝应该高兴啊,则么会忧郁呢?其实,随着宝宝的到来,新妈妈要应付身体、心理、生活习惯的巨大改变,难免如“新手上路”一样乱了阵脚。多种压力纷至沓来,有些新妈妈终于承受不住而表现出了病态……
●产后抑郁症分类
医学研究显示50%-75%的女性会随着孩子的出生,经历一段Babyblues(婴儿抑郁),多数女性会出现一段不稳定情绪,如莫名的哭泣或心绪欠佳。10%-15%的新妈妈表现很强烈,这就是医学界所说的产后抑郁症。指随着孩子出生产生的抑郁,是身体、情绪和行为变化的混合物,归因于伴随孩子出生化学的、社会的和心理的变化。分类如下:
一、产后沮丧
大家都熟悉的“儿童忧郁”,26-85%的女性产后出现这种症状。如果你正在经历儿童忧郁,你会不为明显理由、悲伤和焦虑而常常哭泣。这种症状开始于产后第一周(1-4天)。尽管这个经历不愉快,这种症状通常在没有治疗下两周内减缓下来。你所做的一切是放心帮助照料婴儿和家务杂事。
二、产后抑郁
这是比产后忧郁更严重的症状,在10个产妇中大约有一个受其影响。你可能经历“高声”与“低声”频繁的哭泣、易怒和疲劳,以及感到犯罪、焦虑和不能照顾你的婴儿和自己。症状的范围从轻微到严重,可能是产后几天出现或者逐渐出现,甚至一年后出现。尽管症状持续几周到一年,心理治疗和抗抑郁治疗很有效。
三、产后精神病
这是产后抑郁最严重的情形,1000个产妇中仅有一个患这种症状。这种症状一般产后很快发生且十分严重,持续数周到几个月。症状包括非常兴奋、混乱、感到绝望和羞耻、失眠、偏执狂、错觉或幻觉、极度活跃、说话迅速或狂躁。产后精神病需要立即药物干预,因为有增加自杀和伤害婴儿的危险。
根据国外研究报告,患者有5%的自杀率及4%的杀婴率,因此积极治疗是必要的,要送这类患者去医院进行药物治疗。有些医学报告认为某些婴儿以外死亡事件,事实上是产后精神病患者的“杰作”,因此需严密监督这类患者与婴儿相处的时间,以防不测。
●抑郁症发生原因
更多的研究测定产后荷尔蒙急速下降与抑郁有关。雌激素和孕酮(女性生殖激素)的水平在怀孕期增加10倍,但产后急剧下降。产后三天,这些荷尔蒙的水平降回到怀孕前的水平。另外,与生了孩子相关的这些化学变化,社会和心理变化增加了产后抑郁的危险。
产后忧郁症发生的直接原因:
* 体内荷尔蒙的变化。
* 生产过程引起过度的害怕和惊慌。
* 产后伤口太疼以及全身虚弱乏力。
* 照顾新生儿的压力及夜间睡眠不足。
* 角色和生活习惯的转变。
产后什么因素会增加产妇患抑郁的危险?
* 本人或家庭有经前期综合症和经期经历经前期烦躁不安的紊乱历史。
* 怀孕时的年龄——年龄越小,危险性越高。
* 新父母单独生活。
* 有限的社会支持和专业心理咨询。
* 孩子越多,以后怀孕患抑郁的可能性越大。
* 婚姻冲突。
* 对怀孕的不确定性——孩子的到来是个意外。
* 在怀孕期有抑郁史——50%的抑郁孕妇将会患产后抑郁。
●不幸故事——抑郁症案例分析
案例一:我是一名医生,丈夫在外企工作。我和他能走到一起可以说历尽坎坷。当初,我父母极力反对,可我只有一句话:“非他不嫁。”婚后,只有惟一的哥哥和我偶尔有些来往,但丈夫对我很体贴,我也就知足了。
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我的幸福生活就在儿子出世那天结束了。大多数女人做月子由自己的母亲照顾,母亲会告诉女儿怎样初为人母,可是我的父母在我婚后不久就双双去世了,我身边只有老公。
虽然我是医生,知道医学常识,但我还是很担心自己照顾不好孩子,担心自己将精力都投到孩子身上,而忽略了丈夫,丈夫会不高兴。这些担心,我没有对任何人说起,包括丈夫。
婆婆的老观念
出院后,丈夫忙于工作,没法照顾我们母子,于是接来了乡下的公婆。我还没有来得及感激丈夫的体贴,矛盾就已经接踵而来。
婆婆从乡下来,做月子的那一套都是些土方子,包括要求我不能洗澡,不能刷牙,房间要捂得密不透风。我是学医的,知道这不科学、不卫生。可婆婆规定:“你进了我家的门,就是我家的人,做什么都得听我的,我比你有经验多了。”我感觉委屈,知道和婆婆说也说不清楚,就寄希望于丈夫。丈夫回来我向他吐苦水,可是一向体贴的丈夫,这个时候也不站在我这边了。
丈夫是家中的长子,极其孝顺。他不但不劝说婆婆按照科学的方法养育孙子,还要求我,在喂养孩子上一切都要听从公婆的,“别以为你是医生就什么都知道,我爸妈比你强多了,要不我们兄弟几个怎么都没病没灾的。”
我真不知道月子我是怎么过过来的,婆婆不让出门,家里又没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我一说话就成了家里的公敌,这也不对那也不对,我就干脆不说话。越不说话我就越压抑,导致奶水也不好,孩子几乎就没怎么吃我的奶,免疫力很差,孩子出生一个月里连续发病两次。我担心得不得了,同他们的矛盾也就越来越深。
夫妻感情崩溃
好不容易熬过了一个月,我可以出门了,就去了一趟哥哥家,向哥嫂吐吐苦水。回家后,婆婆一脸的不高兴,她认为我的父母去世了,我就不应该再和娘家人有太多的接触。可是我上哪儿去找一个说话的人呢?
我整天闷闷不乐的,又加上身体虚弱,在家里经常会不自觉地哭起来。丈夫烦了:“有你吃的,有你住的,你闹个什么,烦不烦啊?”
我是医生,知道我患上了产后抑郁症。我叫丈夫陪我到医院看看,丈夫急了:“不准去,别人生孩子,你也生孩子,别人都好好的,怎么就你这么多事呢?”我尽量压抑自己的情绪,几天下来,我实在忍受不了,如果不去看医生,我肯定要崩溃的。丈夫只好阴着脸说:“要去你自己去。”
到医院说明情况后,医生建议我和丈夫一同去,好的疗效需要家人的配合,可丈夫说什么也不肯去,他认为很丢人。现在,他一听见我唠叨就发脾气。夫妻感情也一点点崩溃。
三个月后,我听从医生的建议,搬到单位去住,“换个环境,眼不见心不烦”。情况虽然略有好转,但我仍然很难调整过来,更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案例二:我是一家外企的职员,工作中的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对女性而言,压力更是大。刚结婚的时候我就向老公提出,婚后三年内不要孩子,等事业基础和经济实力相对稳定后再要,我不想还没有站稳脚跟就被炒鱿鱼。老公很理解我,很爽快地答应了。
可是没想到,结婚还不到一年,我竟意外怀孕了。摸着肚子,我下了狠心,这个孩子在“计划”外,那只能对不起他了。和老公商量后,我们一起去医院打算把孩子做掉。哪知,医生提醒我们,“第一胎最好不要轻易‘人流’,否则将来可能导致不孕。”
无奈之中,我们只好临时改变“计划”,要了这个孩子。也许是因为孩子的来临并不在“计划之内”,我从怀孕起就开始紧张烦躁。
分娩后不久,我发现自己开始精神不振。因为生物钟被打乱,失眠成了“家常便饭”。在医院时,床前总有医生、护士还有朋友过来探望,可回家后,老公总是很忙,通常很晚才回家,我想从他那里得到慰藉的机会少得可怜。
我们住在婆婆家里,婆婆做事很细心,但她毕竟不是亲妈,交流起来也比较困难,我经常感到沮丧无助,有时对未知的将来充满了恐惧之心:我有没有足够的奶水喂养小孩?怎么喂?怎样抱才正确?这些问题时时刻刻困扰着我。我甚至经常认为,这孩子活不长久。
现在,小宝宝已出生快2个月了,我的这种抑郁的情绪却越来越强烈了。最近,我看到了一些有关“产后抑郁症”的文章,说有些严重的产后抑郁症患者甚至还会做出“先杀孩子再自杀”的可怕举动。据说,北京曾发生过一位妇女因产后抑郁卧轨自杀的悲剧,而美国也发生过一起一位母亲因“产后抑郁症”而将自己的5个孩子溺死的惨剧。
老实说,我非常害怕,担心自己的抑郁症状会越来越重。后来还是老公主动给医院打电话咨询,并陪我一起到医院接受检查。
这之后,老公陪在我身边的时候逐渐增多了,并买来育儿指南等方面的书和我一起学习,还通知一些好友过来看我。当小孩不知何故哭闹时,婆婆总是笑脸盈盈地帮我“解围”,言语中没有丝毫责怪意味。
现在,我虽然仍有不知所措的时候,但抑郁症却慢慢地消失了,用老公的话说,“你终于恢复过来了”。
抑郁症应对策略
产后忧郁症的治疗有很多方法:
1、营养疗法 。食物中所含的维生素和氨基酸对于人的精神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如果缺乏某种单一营养物质也能引起忧郁症,所以可以多吃维生素B含量丰富的食物,像粗粮、鱼等。
2、体育锻炼。适当的锻炼可以改善人的情绪,同时可以多出去晒晒太阳,有利于体内特殊的抗忧郁物质的分解和吸收。
3、心理治疗。认知疗法,自我强化法都可以,为治疗产后忧郁症的首选
4、药物。哺乳期妇女服用此类药物有损于婴儿的健康,慎用。
●专家意见
省妇幼保健院产后康复门诊主任医师黄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产后抑郁症多偏爱有文化、有层次且心理脆弱的知识女性,这与知识女性心理敏感,情绪变化快,肩负哺育后代,照顾家庭又兼顾事业有关。
当一位新妈咪情绪不稳、烦躁不安,动不动就暗自流泪、忧郁、失眠、情绪低落,经常自责,这种现象以产后3—10天内最为明显,这时新妈咪已经有抑郁的征兆。如果这些症状随着哺乳及产后康复活动的到来仍未减退,症状严重时,新妈咪离群索居,不与其他人交往,甚至将自己关在房内,谁也不愿见,可以确诊妈咪患了产后忧郁症。
产后抑郁症不是个人毅力所能克服或者治好的,最好找专业医生。据了解,目前我国的产后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7%。新妈妈不要怕丢面子,抛弃错误偏见,患病后要及时治疗。
小编提示:
别疏忽了你自己。当问题出现时,就要采用适当的办法积极解决。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产后抑郁症的症状经过一段时间将会自然消失,一切恢复正常。以下这些建议可以帮助你平稳度过产后沮丧时期。
* 接受别人的帮助,或主动寻求他人帮助。
* 在婴儿睡觉的时候,母亲尽量休息或小睡一会儿。
* 和丈夫一起出去吃晚餐或看电影,使身心尽量得到放松。和好朋友一起吃饭,聊天。
* 不要给自己提过高的要求,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
* 把自己的感觉和感受向丈夫,家人,以及朋友倾诉。
* 与其他新妈妈聊天,谈各自感受。
* 锻炼身体(如果医生允许的话)。
* 学会在宝宝睡觉的时候让自己放松——读书,洗澡,看影碟,或找点其它你感兴趣的事情做。
* 坚持健康的,有规律的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