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抑郁症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14 19:37

 中国式抑郁症 
   研究中西方思维差异的心理学家彭凯平博士曾经出示过一张图片:一个篮球队员站在一群人的前面,面带笑容,而后面那些人的表情则是不愉快的。让中西方人判断这个运动员的心情,结果是:西方人更倾向于认为他是快乐的,而中国人则更倾向于他是不快乐的。    

  这说明,西方人认为个人的情绪表达是独立于别人的;而中国人则会觉得,个人情绪表现是会随着环境而产生适应性的变化。所以看到后面那些人的不愉快表情,会认为篮球队员虽然表面在笑,其实骨子里是不高兴的。    

  所以,我们中国人更倾向于根据不同环境、“面子”来表现,真正情绪在外表看不出来;我们习惯启动否定的机制,抑郁感受一产生就压抑下去,强撑着自己什么事儿也没有;我们崇尚和谐与中庸,所以在矛盾出现的时候,我们往往以为息事宁人更好。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也许正是“中国式抑郁”的温床。    

  所以,看看专家怎样来为“中国式抑郁”做出自己的注解。    

  王登峰:向内求善的文化焦虑    

  (王登峰简介: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党委副书记。王登峰博士主要从事人格、临床心理学方面研究,专著《解读中国人的人格》刚刚出版。)    

  文化是人性的外衣,中西方文化对人性的理解是对立的。中国文化以性善论为核心,崇尚人的道德修养,强调改变人内在的品质,向内求善;而西方文化是以性恶论为核心,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只有靠着增长知识,信仰上帝,来向外求善,强调外在表现。    

  在中国的人性本善的文化中,善是人性修养的终极目标,如果表现得不善,那就不是人了,所以要时时堤防暴露恶,掩饰内心深处的东西,这使得中国人更倾向于做表面文章,生活在非常沉重的枷锁中。    

  正因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