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摆脱焦虑学会管理时间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14 19:42

考生摆脱焦虑学会管理时间

时间观念是儿童掌握各种知识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

  自觉接受时间监控的学生,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效率更高,心态更稳定。

时间管理的原则为:如果在制定有效计划时花费1小时,在执行时就会节省3~4小时,且能确保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要经历成百上千次考试。到了中学,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考试老手了。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考试还是令人畏惧的。尤其是在期末、毕业、升学一类较重要的考试之前,许多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情绪。有时这种焦虑的情绪会导致应试者脑子麻木,出现所谓蒙住(脑子里一片空白)的现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专家曾做过一项《20个心理因素在高考中的作用》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高考状元们公认的一项最重要的成功因素是能够调节好自己的心态,以往较为人们认同的勤奋、意志力、创新能力、想像力、记忆力等成功因素仅排在10位以后。

  过去,有关考生心理调整问题,人们比较关注考生对考试结果的承受力,而对于考生在考试中必须面对的时间把握问题,则几乎没有引起过人们的关注。然而,研究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考生能否在考试中把握好时间,对考生的高考心态和高考成绩的影响至关重要。

  时间管理的作用有多大

  一位学生说:“我每次考试总有做不完的题,其实这些题我都会做。”另一位同学说:“我老是在小题上思考太多,怕这些小题影响我的总分,结果前松后紧,等考试时间到了,后面一些得分比较多的题就没时间做了。”这说明,学生的时间知觉和对于时间的管理能力,会直接影响考生水平的发挥。

  我国学者黄希庭先生在率先进行的有关时间认知的研究中发现,时间观念是儿童掌握各种知识必不可少的心理条件。西方学者在研究时间管理与行为有效性之间的关系后也发现,个体的时间管理水平对其学业成就的影响,比智力水平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更为显著。

  考生对学习时间的认识误区

  误区1:学习时间越长,学习任务就能完成得越多、越好。事实
上,很多学生天天熬夜,拼命做题,结果白天上课时打不起精神,学习成绩却难以提高。著名管理学家罗伯特·皮尔博士指出,人们获得的最后结果往往与付出的汗水不成比例。正确的时间管理原则为,如果在制定有效计划时花费1小时,在执行时就会节省3~4小时,且能确保取得更好的效果。

  误区2:缺时间。实际上,所谓缺时间通常是由一些不合理的时
间管理方法造成的。比如,进行不切实际的时间预算,总想用过少的时间做过多的事情;不善于处理那些零散的事情而浪费了时间等。这学考生总是日日忙于“救火”,却次次错过交作业或试卷的最后时限,因此常常为此苦恼不已。

  误区3:找问题浪费时间。很多学生在复习或做作业时,还没有
认准或看清问题,就急着解决问题。殊不知,准确地找出问题,就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误区4:时间知觉与学习心态和成绩无关。许多学生对于时间知
觉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这与考试成绩没什么关系,因此平时学习中随意性较强,不受时间监控。但是研究表明,强化时间知觉和时间管理能力训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能自觉接受时间监控的学生,更能够集中注意力,学习效率更高,心态更稳定。

  时间知觉和时间管理策略

  学生时间知觉的形成与调节,有赖于平时的自觉训练。

  ●把时间作为重要资源纳入复习管理成本学生应有计划地管理和支配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先规定的任务或超额完成任务,即逐步学会降低时间成本消耗,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益。

  ●学会定量控制时间必须要求自己定量支出时间,月有月安排,周有周日程,每天都要把具体的学习内容放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比如,一篇英语阅读规定7分钟完成,写作20分钟完成等。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时间知觉和时间管理能力。

  为了帮助高考学生有效利用有限的时间,强化他们对作业性质和数量的时间知觉训练,可帮助他们策划一份有效的学习计划和流程,包括时间/周、日、时。

  ●学会自我评价与自我监控

自我评价:记下自己学习时所发生的事情,以精确评价自己对时间的利用。可通过完成作业和考试进行检测。

  自我监控:可设计一张学习时间自我监控表,内容包括:日期、考试科目(指定作业)、开始时间、所用时间;学习情境包括:地点、和谁在一起、分心的事情、自我评估,可用契约法来提
高约束水平。

  目标设置

  ★建立一个绩效目标,注意循序渐进。

  ★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精确估计完成作业量所需的时间。

  ★分清学习任务的轻重缓急。

  ★学会对分心事物说“不”。

  ★自我奖励学习上的成功。

  ★建立他人监控机制。

  ★进行模拟考试。

  综上所述,高考学生应及时了解和把握上述心理现象,从现在开始自觉强化时间知觉和管理训练,以使自己摆脱焦虑状态,保持充沛的精力去迎接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