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日趋低龄化 需关注孩子心理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1-14 19:20
  出场专家:省第六人民医院院长栗克清教授

  近日,18岁的高三复读生欣欣在母亲的陪伴下来到省第六人民医院进行心理咨询,欣欣告诉医生她不想活了,因为心情极度忧伤和压抑,觉得生活没有意思,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像傻子一样什么也记不住,不想跟人说话,厌倦了生活。她泪流满面地诉说自己如何对不起父母,谈话间不时哭泣。在与欣欣进行交谈之后,医生了解到,欣欣本来去年已经考取了“三本”院校,但父母认为女儿没有发挥正常水平,父亲瞒着欣欣给她报了条件最好的复读学校,可她复读不到一个月便遭遇了以上状况。欣欣告诉医生,自己已经不能再坚持学习,但几次回到家中都被父母劝回学校,一段时间后,欣欣出现了种种不适症状。

  “经过一系列的检查,欣欣最终被确诊为抑郁症。”省第六人民医院院长栗克清教授对记者说,抑郁症是以抑郁心境、兴趣或愉快感缺乏及易疲劳为主症的一组疾病综合症。以往认为此病多发于成人,并导致不能正常工作、工作能力下降、婚姻不和以及父母与儿童之间出现问题等一系列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重者导致自杀。但目前在临床中发现,原本多发于20岁以后的抑郁症出现了年轻化趋势,现在很多就诊患者是十五六岁的中学生,这部分患者多以初三、高三学生或复读学生为多,栗克清教授甚至还曾应诊过一例9岁的抑郁症患者。

  “儿童及青少年遭遇抑郁症的病例并不少见,而且呈上升趋势。”栗克清教授介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许多,首先是先天因素,目前多数认为是基因遗传。其次是压力因素,包括学习压力大和家长期望值较高。第三是儿童期的不良经历:调查发现,儿童期的不良经历与成年后罹患抑郁症关系密切,如儿童期双亲丧亡,儿童期缺乏双亲的关爱(父母关系不融洽、父母两地分居、长期寄养在祖父母处或全托幼儿园、寄宿制学校),儿童期受到虐待特别是性虐待,儿童期的其他不良经历(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父母过分严厉、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情感纠葛,网络因素等。的其他不良经历(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父母过分严厉、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情感纠葛,网络因素等。

  现代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种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心理疾病,栗克清教授提醒家长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要将抑郁症“正常化”。正如人的身体可能感冒,抑郁症其实就是“心理感冒”,作为家长要多了解抑郁症知识,知道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心理脆弱、内向孤僻、压力大以及遭遇生活事件很容易发病。一旦孩子遭遇到抑郁症,也不要紧张,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贴标签。

  其次,要关注孩子心理。从改善教育方式做起,改善家庭关系,不要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减少压力,多花时间陪孩子,与孩子交流。家长发现孩子抑郁后,如果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应及时改变环境,消除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第三,要对孩子进行行为训练,完善人格。逐步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鼓励他们多与人交往,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增加人际沟通能力,帮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自尊心。帮助孩子处理好青春期性心理问题并正确引导使用网络。

  第四,适当的药物治疗很有必要。看心理医生不是件丢人的事情,当孩子患上抑郁症时,别忘记求助于专业人士。在儿童青少年抗抑郁治疗和自杀风险之间存在争议的情况下,栗克清教授认为在医生的指导下给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服用抗抑郁药有时是必要的。

  此外,改善睡眠,适当增加活动,加强锻炼,学会放松以及自信心训练,都有助于抑郁症症状的改善。